桐鄉位于浙江嘉興,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古鎮文化交相輝映,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不知不覺,陳曉來到這里已有六年之久。遙想2016年夏天的大學生入職培訓,熱烈的驕陽下,他白皙清瘦的臉龐透露出些許迷茫,不知未來何去何從,他又會被分配到何方。而今,扎根一線的陳曉也正朝著自己當初的夢進行著。
結緣中天
明晰目標,培養一專多能
實際上,與中天結緣已早。在大學生涯里,陳曉常常能夠看到中天人忙碌的身影,也可以近距離觀察中天項目的專業與高質,因為他所在學校里的一棟教學樓恰好由中天三建承建。他親眼看著一棟高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對工程建造的興趣也愈發深入,而當時的他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默默駐足,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參與校園的建設,那種真真實實的建設,他始終期待可以有一天驕傲地對自己的學弟學妹說,“這棟教學樓是我參與建造的?!?/p>
這一天來得很快,臨近畢業時,在老師的安排下,陳曉被分配到該教學樓項目進行實習。當他頭戴“中天建設”的安全帽走進項目現場,看著很多書上從沒教過的實體,觸摸著平整的墻面,四周滿是鋼筋混凝土,那一刻他感覺從書本構筑的象牙塔來到了粗糲卻鮮活的現實,心中也慢慢積累起與中天的親近之感。投遞簡歷的那一刻,陳曉毫不猶疑選擇了中天三建,因為這既是自己從學生時代走向工作崗位的橋梁,也將是未來的歸屬。
在經過中天企業文化的洗禮后,陳曉被分配到了嘉善倚天構件廠(仰皓構件廠的前身),也是同期唯一一個分配到構件廠的大學生。那時候工廠正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但是陳曉認為PC是未來建設發展的趨勢,十分有前景,因此他懷揣滿腔熱情,帶著年輕人的干勁與沖勁,成為了一名工廠質檢員。雖說起點不高,但是陳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知識的不斷渴求以及自身211學校畢業生的文化底蘊都令工廠領導對他青眼相加,并給予了他多方面的機會,“領導經常和我說要一專多能,什么都要會一些,做一個綜合性人才?!?/p>
后來構件廠規模不斷擴大,陳曉也開始嘗試挑戰技術崗位,在不斷摸索和同事們的幫助下,他逐漸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業務熟練的PC構件廠技術管理人員。
攻堅克難
研學結合,培養實戰能力
成長總是需要穿越一些荊棘,才能來到春暖花開的海邊。6年來,陳曉也總是在面對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之間不斷穿越。市場上不斷有新的構件類型或者生產工藝推陳出新,從傳統類型的構件到夾心保溫墻板再到硅墨烯保溫構件,作為技術人員,陳曉需要最先懂得這些生產工藝,而且要懂得透徹,這樣才可以交底給工人。而且掌握工藝較快較早的工廠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因此技術員的作用至關重要。
第一次做夾心保溫墻板項目時,由于生產工藝比普通墻板更為復雜,與常規墻板相比,增加了3個工藝流程,保溫連接件的放置、擠塑保溫板的鋪設、需二次合模分兩次澆筑,這其中注意事項較多,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不合格產品。為了攻克這一生產技術,陳曉和主要的生產工人前往多個構件廠參觀學習,再結合工廠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尤其是在保溫板的鋪設環節,更是經過多次不斷試驗,一開始鋪設保溫板時經常發現保溫板與混凝土之間存在縫隙,甚至嚴重時出現保溫板脫落的現象,排查各項因素后最終確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保溫材料表面為光面太過光滑與混凝土不易結合,二是保溫板鋪設的時間也較為關鍵。針對原因后期在符合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將光面保溫板改為毛面保溫板,同時在外葉板混凝土振搗完成后需要立刻拼裝擠塑板,保證在混凝土初凝前,拼裝完成,使擠塑板與混凝土粘貼牢固,避免了可能出現縫隙、脫落導致構件質量不過關。
有了此次的經驗,陳曉在工作中更加關注新工藝的出現,如現在較為熱門的硅墨烯保溫構件,雖然仰皓構件廠暫未遇到該類項目,但是他已經未雨綢繆地在收集關于此類構件的相關資料,參考其他工廠的生產圖紙,并且一有機會就去別的工廠參觀學習。在談到夾心保溫墻板和硅墨烯保溫構件生產工藝的區別時,他侃侃而談,“兩者區別一是保溫板的材料及厚度不一樣,二是工藝上硅墨烯保溫墻板不用澆筑墊層......”在實戰中學習,在學習中實戰,陳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這樣在一次次對工作的探索中不斷精進。
“每件必優”
著眼腳下,持續總結思考
陳曉是“每件必優”堅定的執行者和踐行者,他不是從不犯錯,只是從不犯同樣的錯誤。剛轉到技術崗位時,由于對模具的不了解,在和模具廠下訂單時技術要求提供不完善,本應該是糙面的模具變成了光面的,車間工人來反映時他都傻眼了,不是因為粗心,而是對構件生產不了解。一面緊急聯系模具廠采取補救措施,一面和客戶解釋可能要延遲供貨求得諒解。這件事在陳曉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讓他更加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除了加快對各生產工序的認識,統計分析計算出最優化的模具用量,提高模具的重復利用率。陳曉還擅長用PDCA的分析方法總結反思構件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發現墻板預埋線盒歪扭的情況,他通過原因分析及初步排查,先檢查主因、再排查次因的思路,去排查、解決問題。最終發現主要原因是線盒本身固定方式不夠完善,因此改用帶耳線盒,采用扎帶綁扎固定,同時生產時注意避免掉其他可能產生此問題的次要原因。實施以上措施后,墻板線盒基本上都達到了橫平豎直,產品表觀質量提升明顯,滿足現場要求。此外他還深入考慮線盒模具工裝是否可進行升級更改;對于在模臺上反扣的線盒有無更好措施保證線盒不歪斜等進一步可優化的地方,并全部整齊有序形成案例信息。陳曉電腦上以及辦公位上一個個清楚明晰的文件夾印證了同事們“細致認真且具有書生氣的理工男”這樣的評價。
從前期的憂心忡忡,害怕因為自己工作上的判斷和行為影響到后面的生產環節,到如今的自信滿滿,可以從容地處理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一次早會上領導的一句話讓陳曉印象深刻,并給予他莫大的鼓勵,“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給你這份工作,而是給你這份工作去鍛煉你的能力?!?/p>
正是憑借著“燕子壘窩”“老牛爬坡”的勁頭,陳曉始終扎根生產一線,著眼于腳下,踏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有了如今長足的進步,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員工。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中依稀可以聽到陳曉在和工人耐心細致的交談,六年前的書生氣也隱約可見,逐漸和窗外明媚的陽光融為一體。